几把是什么意思_妲己,几把是什么东西妲己?

关注 金鼎学社 公众号,免费领取赚钱项目,添加客服微信:qiniu1001  备注:领取项目

(10-02)无畏的青春

拉歌,其实主要是为了活跃班级的气氛,也有促进双方班级友谊的一方面吧!不管怎样,我们虽然绝大多数的同学放不开自己的天性,可依然会陪着教官们扯着嗓子起哄,也算玩的不亦乐乎!

如今的短视频里每到开学季总能刷到军训中遇到的的各种“神人”,还别说,校园那么大,学生那么多,总会有那么几个“活宝”让教官们们很受伤!在当时,我们那一届也是出现过的。依然记得,我们班有个男生跟着我们走齐步,总是在立定时不知如何听口令,每当队伍齐刷刷定在那里时,他偏偏还要多跨一步才能站稳,仿佛总是踩不到拍子上又或者大脑反应比一般人慢了一两秒。还有向后转总是从与众不同的从左边转,关键是他还一脸严肃认真的模样,把手掌紧紧扣住裤缝目视前方,对自己的犯错的举动丝毫没有察觉,当还处在关系比较陌生的同学忍不住笑着提醒他时,他才幡然悔悟的样子让教官也忍不住笑了,于是放弃了惩罚的想法。至于同手同脚走正步,齐步的同学,我想每个校园里都会出现若干名的,只是数量必然不能太多,否则就不是那么稀有的“活宝”了,他们能出现在哪个班级并非那个班级的耻辱,反倒是成为了那个班级快乐的源泉所在!每到这种稀有“物种”出站,教官总是炫耀般的将他们拿出来单独的给其他班级面前“遛一遛”,看着教官在前面卖力的喊着口号,那动作极不协调的同学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这感觉大致有点过去游街示众的味道,哈哈,必然是一段终身难忘的回忆)走着走着就变成了同手同脚的模样,远处围观的“大猩猩”们都忍不住笑了,于是大家私底下都会有同样的一个疑问:“这家伙平时走路难道也这样?不会吧,那得多别扭?”

事实上无论是队列走齐步踩不到拍子上,还是转向时左右不分,还是踏正步同手同脚出现的原因并非是身体的病状,当人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环境中,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走路的动作,反而干扰了下意识里需要完成的动作。要突然要打破常规的走路方式方法,人体本能的协调机制会让手脚动作分开来做,所以才会出现以上那几种情况。这也算不上是心理疾病,就是因为紧张导致的,不信我们可以观察可以观察的那些活宝们的日常,他们绝对知道左右方向,走路时更不会出现顺拐的这种情况,潜意识里的协调是是最佳的,为此古人还造了一个成语不是:邯郸学步!

经过大约不到两周的时间,各班的同学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让大部分同学的皮肤由白嫩变成了古铜色,我还好,毕竟之前就一直蛮黑的,可有些姑娘那容貌简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齐步,正步,跑步,跨立,立定,向右向左向后转,包括后来的拉歌,整理内务等等内容,最后在校领导主席台前经过他们的检阅成果后落下帷幕。

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有一个结尾环节,那就是由每个班的教官带队参观他们的部队。每个班级按照个头大小依次排好队,由每个班级的老师浩浩荡荡的向着博乐市东南方的某处军事重地出发。经过了约三五公里的徒步,穿过了一道长长的杨树林的小径,终于来到这个于普通人来说既神圣又神秘的地方。部队的大门两边各设一个岗亭,各有一名战士持枪站岗,大概是因为他们提前接到通知,并未对我们进行阻拦和盘问,直接放行。与所有的同学一样,我也是第一次进入军营内部,看到那两个站岗战士标准的站姿和严肃的表情,瞬间有了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因为匆匆一瞥,军营内部的环境及设施早已记不清了,即便是清晰也不能够用文字来描述。可是有一个小情节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部队的战士们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宿舍,训练场后为我们表演了他们的队列训练(与他们整齐划一的阵型,我们学生的简直是幼儿园级别的),最后又为我们表演了他们的绝活,那就是擒拿术,就是两个战士相互打斗最后其中一名把另一名制服的的表演。虽说有表演的成分,但不得不说那两名战士确是有真功夫的,一段简单的表演引得众人拍手称快。最后是四五名战士站成一排用头碎啤酒瓶的节目,也是这一段表演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不理解(也可以是最有质疑的地方),只见他们动作整齐划一,右手拿起原本备好放在地上的啤酒瓶(目测标签是乌苏啤酒瓶),左脚向前跨一步,身体前倾呈马步姿态,然后异口同声的大喝一声:嘿!提着酒瓶迅速便自己的脑门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脆响,所有的啤酒瓶应声而碎。众人惊呼后热烈的鼓掌把节目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而我之所以说我印象很深刻的原因是在所有的人在热烈鼓掌是我却扭头问了侯波(八班时男生里他个子最矮,我又是第二……)一个问题:“这啤酒瓶怎么会碎成那么多块?”是的,并非我怀疑战士们硬气功的真实性,只是我发现了与生活不太一样的情况,那就是战士们落在地上的酒瓶碎片竟然呈几乎粉末状!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你用多大的力气去摔去砸一个啤酒瓶也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这里必须要澄清一点,我只是感到有很多个问号,并非有侮辱玷污质疑军人的意思,他们这个职业永远是我心目中最神圣的!!

当我们再次返回校园时,也就到了与各个教官告别的时间了,那场面有些伤感(哈哈,我倒没啥感觉的),男生都还好吧,大部分是女生,经过了几天的短暂的相处或许产生了了些许友情吧?许多女生会给教官送些小礼物,然后眼角微微湿润的说着些告别的话语,直至将他们送出校园大门。

如今特别能感受到祖国的明智之举,校园军训的意义不仅能够让国民提早感受,了解军营的生活,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们在在训练中找到集体荣誉,团结一致的氛围。不仅仅是身体上得到了锻炼,心灵上的锻造是更有意义的。

高一八班的同学讲真的,如果不看照片我都忘记的差不多了……哈哈,这主要可能是因为高一下学期就分文理科再就分班的缘故吧?非要让我写下那些我还记住姓名的,那么也就这么几个人了:侯波,李志明,刘峰,李宁,宿燕飞,李林,景俊涛,李媛媛,马瑞琴,宁涵静,布尔玛……再努力回忆也就这些了!之所以还记得他们大概是因为与他们有些印象颇为深刻的交集的缘故吧?简单的记录几个我认为还蛮值得记录的同学罢!

侯波,博乐人本地人士,祖籍四川人,之所以对他印象深刻多半源于他个子是全班最矮的,也好在有他,否则我就是最矮的那一个!因此我们这个矮个子一族有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觉,自然走的比较近。他呀,用尖脸猴腮,油嘴滑舌这八个字形容再贴切不过了,性格外向,不过心眼倒也不坏,只记得,上高中还是军训的那几天我常找他下象棋!哈哈,说起来也是够搞笑的了,高中时我的书包里竟装了一副象棋和若干枚创可贴还有一枚放大镜……总有种不是去读书而是去探险或者远游的感觉。再后来分班后,我们常常在排球场,乒乓球案子上相遇,他和我都是那种比较喜欢运动的,好玩类型的人。

景俊涛,初中同班同学竟然又分外了同一个班级,对了,初中同班同学一同考进这所高中的还有当时很有希望考进四中的张正,成绩也非常突出的吕孔智,个子最矮的刘万新。只不过大家分外了不同的班级。景俊涛,在众多男生里,他依旧是那么的帅气,性格也好,只是到了这个班级仿佛个子也变得不那么出众了。我俩虽然又分在了了一个班,可平时交流的却很少,大概是新的环境里每个人的圈子也在逐渐变化吧?可依然有一件关于他的画面死死的留在了脑海中,也很感动。是这样的,军训那会儿,有一天下去军官不在于是把临时的指挥权交给某位同学?反正就是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名字早已经忘记了,温泉县城人,个头很高,大概当初就有一米八九的样子,属于班级里的大个子。虽然他是少数民族,但汉族说的贼溜,更关键的是他的英语成绩在也班里名列前茅的,再加上身高马大且会拉拢人心,班级里那些混混们都与他走的很近。那天下午我也不知如何得罪了他,也许看我身材矮小好欺负?还是看我性格懦弱且自卑好打击?总之,就是针对我,我虽然弱小且因为是新环境并十分拘谨,可骨子里的我却容不得他人如此践踏我的尊严,那天我反抗了起来,就在那同学带了两三个大个子找茬推搡我时,景俊涛站了出来,大喝一声:“都是一个班的,差不多行了哈!”就那么一句却掷地有声,他们也就放弃了对我的攻击。就冲这一点我很感激景,不管他出于老同学的情分还是出于对弱小的我的同情,不然那天的斗殴事件吃亏的必然是我,很有可能我会因为可怜的自尊心打一架受伤输了并且会背上个处分。

布尔玛,博乐市的一个蒙古族姑娘,个头更高,在她面前我简直才到她的肩膀……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是因为我们曾坐过很短暂的一段时光的同桌。她长像甜美,恬静淡雅,谈吐不紧不慢,是一个很好相处的女生。后来分班,再到后来她去读大学,我们一直都还有联系,算的上彼此存在着那种传说中的“纯洁的友谊”吧。再后来,她大学毕业后就渐渐的断了,彼此都忙于自己的生活的缘故吧,也好,相忘于江湖,如此……

至于其他的几个男生名字记得清晰是因为我们处在同一个宿舍里,哦,那么就记录下我的宿舍生活罢,对哦!

不知为何,关于学习,娱乐的记忆大多都停留在分班以后得日子,而宿舍生活却大多存在于高一那段时光,刚好相反!

没记错的话,正式分宿舍后我们6个被分配在306室,成员就是之前说的除了我之外的李志明,李宁,李林,刘峰,宿燕飞。

李姓占了宿舍一半人……果然李氏家族群体庞大呀!先说这李宁吧,哈哈,我的初次“打夜”(上网包夜的叫法)就是这货带着我去,并且学会了使用互联网的,也算是我的人生众多“师父”之一呢!

李宁,这名字听着霸气吧?世界级体操王子呀!可以此李宁非彼李宁,他是精河县八家户人,祖籍好像也是甘肃的吧?忘了,这货算是我们宿舍的搞笑担当,应该每个学生宿舍都得有这么一个角色存在吧?不然一群死气沉沉的书呆子在一起生活得多无聊啊,气氛必须有人搞起来!他是一个超爱笑的男孩,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成绩嘛,确实跟他的性格差不多,好不到哪儿去却也说的过去。

每到夜里宿管关灯后总是他会带来许多新鲜的话题,比如哪里新开了一家网吧,什么游戏的技能应该怎么用,哪个班的女生叫什么名字长得特别好看,某某某又在与某某某谈恋爱等等八卦新闻。

还是捡重点记吧,不然又是没完没了……

那时候互联网才渐渐开始在新疆大地普及,说是普及吧也有点牵强,总之黑网吧遍地开花,高中生脱离了父母的控制,常偷偷去黑网吧(黑网吧,就是未办营业执照,不限制上网人员面年龄,以赚钱为目的而没有安保消防设施且私密性很强的网吧)一玩就是一宿。很多的孩子因此成绩一落千丈,更有甚者为了去网吧打游戏可以用床单拧成绳索从宿舍的三楼往下跳,再翻墙出去玩一宿,大早上再爬回宿舍!当时还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网瘾?(家长为了戒掉孩子的网瘾甚至会把他们送到“专业”的戒网所,也因此产生了后来恶名昭彰的杨永信电击疗法事件)“网络是把双刃剑”也成了当时新闻联播主持人常引用的比喻句,毕竟黑网吧造成了不少事故,常常有学生在黑网吧通宵上网时发生了火灾,煤气中毒而亡的案例。为了躲避公安检查,黑网吧通常在夜里会选择关闭店门,也未设置安全出口,待到发生火灾或煤气泄露时,上网人员或注意力在屏幕上或已在梦游状态,待到发现灾情时,逃生不及时而丧命。

有一天周五,全体宿舍除我以外都要出去打夜(有俩的是之前就上过网,剩下的都是被李宁这货说动带“坏”的),父母在此之前对我说过这样狠话“你要是也跟跟着别人一样去上网,腿给你打断!”再联想到小学好友耿红兵锯床腿的被吊打的事迹……我也跟父母的想法一样,那就是上网吧的孩子都不是好孩子!因此即便是李宁这小子说的再天花乱坠我也无动于衷,我坚信,互联网这玩意儿,不是什么好东西!临走前5人集体游说我,各种威逼利诱的套路拿出来了,最终我败了下来,被他们乐呵呵的架着上了“贼船”……

第一次上网吧的情景我想不止我一个记忆犹新吧,大多数同龄人也会比较深刻吧?在那个物质谈不上匮乏却也相对贫瘠的年代,私人家庭装电脑的当真是寥寥无几,无数的80后,90后都是第一次通过上网吧才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的互联网,不是吗?

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全体宿舍六人并肩有说有笑的走了很久的路,拐了很多个弯,路灯已经亮起,天空中还飘着雪花,可我并没有觉得很冷,应该是当时背着父母偷偷跑出学校正在准备干一件超级叛逆的“坏事”既激动又紧张而忽略了外在的环境因素吧?终于,我们在一个市区一个还未拆迁的平房前停下来了,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那竟然是一个网吧,连个招牌都没有。领头的当然是李宁,要不是他,打死我们也找不到这个地方,更不会想到这间民宅会是网吧,只见他看我们微微一笑大手一挥:“就这儿啦!”

他掀开门帘很熟练的就跨了挤了进去,看来这地儿来过很多次了。普通的一间平房,进入后才发现这里竟别有洞天,两间面积加起不足40平方米的地方,沿着墙竟摆了二十多台大屁股显示屏每台电脑还配备了电脑桌,仿真皮沙发,耳麦,键盘,摄像头竟也十分齐全。 此时的网吧里自己有几个年轻人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的上着网,丝毫没有注意到我们6人的到来。

“老板,包夜!”李宁递上5元钱,看样子已经轻车熟路了。老板呢则迅速的在他的主机上操作了一番后递回一个小纸条,接过纸条的李宁开心的走到众多还未开机的电脑前开机,顺带着连开了五六台,坐在那沙发上吆喝着:“我给你们把位置占好了哈,快开号!”

我是初次进入这样的场合,有些不太适应也不懂接下来是怎样的流程,于是杵在原地看着其他舍友是如何有流程的,最后我也只能照葫芦画瓢的交了钱领了一张老板手写的小纸条,定眼一看,哦,原来是老板自己编的账号,密码是六个0。

李宁见我也开号了账户,示意我坐在他已经开机的座位边上,之前他曾承诺过我,那一夜可以教我如何使用电脑和“冲浪”(就是使用网络的词汇)。说真的,当我坐在那松软的沙发上的一瞬间,有种罪孽感从心底袭来,为了避免被舍友们从我的眼神中发现异样,我装作若无其事的伸了一个懒腰环顾了四周。

登录上账号,接下来我的所见所经历的仿佛进入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虽然这所大门是大多数同龄人来讲并不陌生,可与我而言的确如此。李宁“殷勤”的手把手的教我申请腾讯QQ的步骤,从那以后我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的9位数的扣扣号:46965683×,哈哈,记得当时他看到我的号码后盯着屏幕惊呼道:“卧槽,三个6耶,这号比我的好!要不咱俩换吧?”我虽然不懂但也不傻,知道在之后这个号码将彻底属于我,并且会伴随我很长很长的一段时光!于是头都没抬回了一句:“滚!”

说出来不怕他人笑话,第一次偷偷上网的那一夜我都没合眼,竟丝毫也没感觉到疲倦。我学会了使用浏览器查找各种关键词,也学会了听歌(带上大大的耳麦,那音质简直棒极了,远非随身听和mp3可以相比较的),还学会了看电影(舒淇演的《红拂女》是我用互联网看的第一部电影),再学着注册一个跑跑卡丁车的账号(当时比较流行的游戏除了这,还有征途,梦幻西游,魔兽世界等大型网络游戏,而红色警戒,cs这类局域网联机游戏也在网吧盛行),并尝试着玩了几把,着实被震惊到了,原来互联网竟是如此的神奇!这么看来蛮多的优秀学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也就不难理解了。我甚至通过系统条件筛选推荐添加了几位QQ好友并且透过屏幕相聊甚欢,只是我那“一指禅”的键盘敲击速度着实让他(她)们等的有些着急了吧?

在网吧里玩电脑的时间通常过得很快,还没怎么过瘾呢,8个小时的包夜时间就到了,网吧老板提前问了一句:“有转会员的没?”(就是自己设立一个账号,密码,冲往里面网费就行,不过费用蛮高的,大概一小时一到两元吧)大家摸摸口袋想想还是算了,收拾衣物便朝学校方向走去。待到我们回到宿舍,天才微微亮起,看着舍友们倒头就睡我却辗转反侧睡不着,脑海中全是前一夜电脑屏幕里的画面,当时的想法是:将来有钱了,必须买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到时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再来说说宿燕飞吧,这可是我们宿舍低调的“土豪”呢!他是兵团81团人士,祖籍哪里不详,身材瘦高话容貌清秀的一个小伙,性格直率开朗,说话不紧不慢,谈不上话语很多(至少比李宁话少),可一旦开口,那必然是语出惊人或者用雷人比较恰当,因为说话语速把控的原因吧,听他讲故事就仿佛在讲段子,若是当时有脱口秀比赛他去参加,大概率可以得到一个冷面段子手的称谓。

之所以说他是我们宿舍的隐形“土豪”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我们宿舍里里就他有一部名为步步高系列的学习机(形状如同笔记本,巴掌大小,有包括26个英文字母在内的若干按键,用于学习英语的机器,功能可以查单词并发音,比复读机高级太多了。当时的这类英语学习机品种众多,都是有钱人家的消费品,比较有名的,除了步步高,还有两款名为好记星和文曲星)!我记得舍友们每天起床都是他那步步高里的那首胡杨林的《香水有毒》而唤醒的,是的,步步高除了有翻译,查单词的功能外,还可以听歌,玩小游戏,设置闹钟,电影啥的是看不了的,毕竟那会儿还是黑白屏!还别说,那会儿这机器播放的音质当真是好极了,拿它与老式磁带相比可以称得上是“无损”音质了罢?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把当时最为流行的部分音乐歌曲记录下来,限于我记忆能力……

周杰伦的歌曲在那时已经火的过分,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也许是欣赏能力不够吧,可他的歌曲确实得到了大部分人热爱。当时的代表作有《青花瓷》、《千里之外》、 《稻香》在各大校园广为流传。

林俊杰好像是个华侨?没关注过这个,当时他的歌在校园里耶流传颇广,代表作《曹操》《爱笑的眼睛》、《一千年以后》、《小酒窝》等等。

隐形的翅膀》作者不详,额,好吧是我的懒得查资料(补:张韶涵,传说中的“宅男杀手”事实上我对她长啥样一点不了解,倒是经常听她的歌而记住了她的名字)……这首歌应该是上过一次春晚吧?然后因为甜美的声音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追捧!

啊,假如每首歌都这么介绍好像内容过于庞大,开启简约版(仅取我记得的歌曲叭,真的太多太多了,根本有心无力记不完!!):

认真的雪》 –薛之谦

《秋天不回来》 -作者不详……

求佛》 -誓言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阿木

该死的温柔》 –马天宇

《等一分钟》

《天使的翅膀》 –徐誉滕

《明天你好》

《越长大,越孤单》 –牛奶咖啡

《越简单越幸福》 –王筝

两只蝴蝶》 –庞龙

《狼爱上羊》 –汤潮

玫瑰花的葬礼》 –许嵩

《北京欢迎》 -群星

暖暖》 –梁静茹

《死了都要爱》 –信乐团

《左边》 –杨丞琳

其实还有很多的,这些被记录的都是校园里流传最广的代表作,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学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歌曲。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电脑,mp3,mp 4,学习机这类听歌机器的逐渐普及,中国音乐的创作可以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是的,虽然电脑的普及率低,可mp3这种听歌机器确实已经在高中校园遍地开花了……

在上初中时mp3播放器这种稀罕物我貌似已经较为详细的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重提!但是需要讲明的是,这时候的mp3无论是从储存量还是续航时间都得到了质的飞跃,比如初中那会儿的这家伙外观暂且不提,它往往只能有128mb或256mb撑破天能遇到个“高档货”512mb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听说过“G”这个单位,往往下载的歌曲只能有十几首!而到了高中时代,经过两三年的发展,mp3的内存基本上都是在1G以上,存储二三百首歌曲已然毫无压力!再说续航吧,初中那会儿的mp3与之复读机,随身听比较当然是省了太多的电,可大多数的品牌依旧是选用传统的7号干电池作为电源(当时也有奢侈品牌采用可充电的不可拆卸电池,但极少),连续听歌半小时到一小时就“歇菜”了,想听就必须再次换上新的干电池。而到了高中,体格小能量密度大的锂电池的应用使得mp3的续航能力得到了数倍的延长,往往听歌半天到一整天都不再是稀罕事了!

除此之外,因为市场需求量激增,mp3的品牌也变的纷繁杂乱(韩国品牌的知名度较高,还有就是苹果牌的,不过那价格吓死个人),如此一来价格亲民,款式众多便为了当时学生们几乎人手一个的宝贝。学生之间常以换,借播放器听歌成当时较为流行的交际方式。我呢,也在2008年初还是2007年年底已经忘记了具体时间,也典着脸皮问上大学的姐姐要了200元钱去步行街买了一属于自己的音乐播放器……不得不说,当时跟姐姐说是为了学习英语(mp3也可以下载许多英语听力音频)而想买一块这也是真心的,可听了两天英文听力后,就再也没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了,而我永远记得,当时这 200元钱是姐姐在大学期间做兼职了挣了很久才打给我的……

再插一个题外话(仿佛这已经不是自己第一次写写跑题了,顺其自然吧!),提到音乐播放器就不得不提一下歌曲的下载方式,对!就是歌曲的下载,也许后世的孩子们会一脸迷茫:嗯?歌曲还需要下载么?在线听不好么?是啊,时代的进步使得后来的我们的确不再需要下载包括音乐,电影已经更大的文件了,有在线的那音频视频文件随时随地的可以享用它们,还有云盘可以储存我们的重要文件。可在当时还没有“流量”、“无线网络”、“3G”这些概念,更不要提如今的5G了!这也我写这篇文字的意义,我想让自己以及后来人了解我们那个时代是如何度过的……

又又又……跑题了……

最初的那几年(2004年到2007年间)那时候绝大多数网吧和电脑修理铺门口都会挂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MP3歌曲下载,每首×元。这样的场景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并不奇怪,很好理解:那是一个科技,网络还不发达却生长旺盛的年代(仅指西北这几个省份,沿海发达地区可跳过),mp3这种机器虽算不上奢侈品了,可电脑和宽带网络却对于平凡的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即便是拥有了这两样,可下载歌曲的途径和流程并非我们这些“门外汉”所掌握的,这些知识只有网吧和专精电脑行业的人士才懂的。于是他们便开始做起这样的生意,客源当然不发愁,对于我们这些“买得起马配不起鞍”的穷酸学生,那几十首歌反反复复听,再喜欢的歌儿听久了也会厌的!怎么办,那就只能节衣缩食咬咬牙花点钱去找他们下载了。老板们也聪明,那会儿最流行的歌曲他们往往会存在电脑磁盘里,当客户提出歌儿时直接拷贝过来就成,或者听到较为陌生的歌名他们也会有途径去网络上搜索并下载来,导入客户的播放器的同时也不忘将那首歌存在那个磁盘里,久而久之,那个磁盘里囊括的音乐几乎可以满足所有的客户需求,到最后甚至直接直接把磁盘打开,鼠标交给客户:“自己看,看上了自己拷贝好了!”

随着网吧的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学生都自己掌握了下载歌曲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带上自己的音乐播放器和数据线去网吧,让播放器链接上电脑主机后,在某个网址搜索并下载到桌面后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播放器里即可。这样的“技能”在校园里迅速蔓延,一传十,十传百的。就这样……那些靠下载歌曲赚钱的老板就撤下那块牌牌,估计恨透了第一个断了他们财路的“混蛋”吧?每到周末,班级里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女生笑嘻嘻的跑到某个男生桌前:“帮个忙呗,把这些歌儿下载一下,谢谢!回头请你吃饭”然后递上一张列满歌名的纸条,男生自然会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拍拍胸脯道:“没问题!”

对了,当时网络上很多下载的歌曲格式并非mp3格式的(如WMA格式的),还需要一种叫做格式转换器的软件把他们全部转换成mp3格式的才可以在播放器上播放,若是直接导入机器里,并不能够播放的,而是跳出一段乱码后自动略过播放一首正确格式。据说mp4可以播放其他的格式的并看歌词视频啥的,所以更先进些,只是我没用过,不敢乱说,哈哈……mp5长啥样我更不清楚了,因为它的出现仿佛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后来的智能手机取代了吧?那是后话了,再提吧……



游戏试玩赚钱,添加客服微信:709425133  备注:游戏试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0942513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07774.com/4604.html